导语:这种形状的器具叫甗,是蒸煮食物的炊具。甲骨文就有甗的象形字。它可以是一件成型,也可以是两件套合使用。下部袋足的鬲装水,上部的甑盛放食物。鬲中的水烧滚成水蒸气,透过甑底部的孔洞而把甑中的食物蒸熟。
虽然这是一种颇为麻烦而且费时的烹饪法,但开始应用的时间并不晚。不过,做成器形的却相当晚,不到5000年。人类利用陶器烧煮食物有一连串的过程,很可能最先是以石煮法在陶器中烧食,从而发现陶器有传热的功能,乃改良以火从外部烧烤陶器中的水以煮食。又因某种机缘,发现水沸腾产生的水蒸气也有烧熟食物的功能。这种方式所烧出来的食物,与传统水煮的味道不一样,所以讲究美食的人就发明了类陶器。
甑是指底部有孔眼的容器,7000多年前就偶尔出现底部有孔眼的陶器,它可能是拿来过滤含有液态的东西的,也可能是拿来蒸煮食物的。初期的甑可能没有固定的与之配套使用的盛水容器,有需要时才临时选用一件。初期蒸煮的食物可能以谷类为主,后来也应用到蔬菜和鱼肉。这样炊成的饭颗粒不黏,味甘适口。但是蒸的方法比较费事,且颗粒不能饱吸水分,要使用较多的谷子才能填饱肚子。对于大众来说,它是不经济的。而且使用这种方法蒸煮谷物时,还要在底部放一块布。布用于防止谷粒掉到下面盛水的容器里,而布的小孔隙还不妨碍水蒸气透过孔隙将上头的食物蒸熟。人们可能嫌这种烹饪法太过麻烦,故早期使用不多,商代渐多,到了东周时期蒸才成为重要的烧饭法。从蒸食的使用或许可以推断,7000年前已有纺织的布。
这一件甗是浑成一体式的,但也要分别捏塑再合成。两件式的甗,下头的容器是开口的,上头的则底部有细孔。由于陶器在烧造时会收缩,所以要使分别烧成的上下两件的套合处非常密合是有困难的,使用时可能还要在套合处绕上一块湿布防止漏气。所以最好把上下部分连成一体后去烧造,这样才不会有漏气的顾虑。
一体式的甗,因为下面盛水的部分也需要清洗,所以就不能做成不相通的区隔,故甑的上半部分就不能做成有底的,而要做成透空的,然后另外做一件有透孔的箄,使用时把它隔在中间以放置食物。这一件的制作就是用手分别捏塑底部和上部两件。从不太规整的器形可知,这件器物不是用转轮成形的。两件接合处用水抹平,又用绳子在表面压印纹饰后送进窑里,以还原焰烧成。灰陶烧造的技术比红陶高。
商代就有用青铜去铸造甗的,也同样有一件或两件式之分。一件式由于使用型范较多,套范较复杂,需要更纯熟的技巧。而这件晚商作品,鬲的部分做成四足,使用的范块更多,技术的要求更高。上下部分的四角都装饰有商代晚期才发展出来的脊棱对,立耳也附加动物的立雕,可以看出设计者追求尽善尽美的用心,是一件很杰出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