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明府城区域内,不仅有地上的老城,更在地下埋藏、叠压着大量古文化堆积,一座座代表了各个时代的古城,构成了明府城另一部史书,见证了济南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旧军门巷位于历下区泉城路街道办事处辖区南部,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街巷,北起泉城路,南止黑虎泉西路,东邻榜棚街,西邻狮子口街和九曲巷。门牌1-27号,2-8号。长192米,宽4.8米,沥青路面。因明代的督抚军门在此而得街名。
明正统五年(1440年),设山东巡抚,成化元年(1465年),在此街西侧建巡抚衙门(初址不祥),称巡抚都察院,后来巡抚的职责逐渐增加,至万历八年(1580年),其职衔全称是“巡抚等处地方督理营田兼管河道提督军务都察院右(或左副)都御史”,其衙门逐渐改称督抚军门,此街即名军门巷。清末改称旧军门巷。
旧军门巷
2002年12月,对老城区内的旧军门巷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800平方米,出土了自商代至清代的大量陶瓷片,极大地丰富了陶瓷器的研究资料。最为重要的是发现了商代的遗迹和遗物,将济南古城区人类活动的历史又上推了近千年。
旧军门巷发掘出土现场
元代刻花青瓷瓶
济南古城内第一次发现商代地层,出土了商代陶鬲足
探方内一口砖砌古井
宋代四系瓷瓶
俯瞰工地全景
旧 闻 新 读
《生活日报》2009年10月19日,B15版报道:
济南的地下藏着多少历史
城市考古为你揭开面纱
文/雍坚 郭学军
2002年初,为加强对地下文物的保护和管理,省城济南在市区内划定首批六大地下文物保护区:无影山区、刘家庄区、魏家庄区、古城区、二环东路区、牛旺庄区。保护区划定后,伴随着城市建设的加速展开,济南市区的城市考古也频频展开。新世纪以来,济南的七次城市考古都是在公众和媒体的注视下展开的。现结合本报同期报道予以回顾,以飨读者。
第一次城市考古地点
高都司巷工地
先秦古井挖出完整陶罐
宋代古井印证家家泉水
2002年10月2日,当人们放松心情,开始黄金周的休闲度假时,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对位于泉城路一侧的高都司巷工地展开抢救性考古发掘。虽然时间只有短短的8天,但这里的考古发掘就像在穿越时间隧道,先秦至明清时期的历代遗存、遗物相继被发现,其中有完整器物二三十件。在这里面,最值得一提的是大量古井,它们不仅是先人在此定居繁衍的明证,且反映出泉城济南历史上地下水位的变更情况。
当年10月2日下午2:30,在对暴露于施工现场生土层中的一口古井遗迹进行探寻时,考古人员发出惊呼,原来,井底泥水中露出一个灰黑色的陶罐,这是高都司巷考古现场出土的第一件完整器物。该陶罐高约20多厘米,罐口匀整,周身遍布横绳纹、竖绳纹和旋纹。时任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的李铭介绍说,这可能是古人汲水时不慎掉入井中的,从器型上看,陶罐为战国甚至更早时期的先秦民用器物。井是人类定居繁衍的标志性遗迹,经估算,该陶罐出土的位置距当时的地面位置只有三四米,可见当时井水水面距地面之近。
次日,在“捞”出陶罐的古井东侧30米范围内,又相继发现三口古井遗迹。伴随着发掘工作的展开,在整个高都司巷工地发现古井有数十口之多,可惜多数在考古发掘前已遭破坏。10月4日下午,在高都司巷考古现场的东侧探方区还出土一口井沿完好的宋代古井,该井井口直径不足一米,井沿为石砌,井口旁砌有排水渠道,井沿与水渠连接处的石头明显具有可移动痕迹,据推断,这应该是当年井中泉水上涌时用以放水的“闸门”,因此,这口老井印证,在宋代济南已存在“家家泉水”的景象。
第二次城市考古地点
旧军门巷工地
精美宋元瓷器出土
残缺的商代炊具最具价值
2002年11月30日至2003年3月2日,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对旧军门巷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计 500余平方米,出土完整器物30余件,其中品相完好、外观精美的元代青釉瓷瓶、宋代白瓷碗、白釉四系瓶等器物让世人眼睛为之一亮。而在考古人员眼中,最为珍贵的却是考古发掘后期,在接近生土层的地层清理出的陶器残件。正是这些在普通人眼里破烂不堪的陶器残片,揭开了济南古城区3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存在的历史面目。
2003年2月27日,考古队员仝艳锋在T042探方底部距地表约4.9米处发现1件陶鬲足;次日,他又在该探方接近生土层位置清理出5件陶鬲足和2件陶甗 足。它们的出土引起旧军门巷遗址发掘考古队领队房道国副研究员的重视,根据器物出土层位和器物特征,他初步判定,这应是商周时期的民用炊具残部。3月2日,山东大学考古系教授于海广、省博物馆研究员郑岩等专家应邀对这批器物进行鉴定,大家通过出土层位及考古类型学比较,认为,旧军门巷所出土的鬲足和甗 足,在陶质、型制上与济南周边的历城大辛庄商周遗址、济阳刘家台商周遗址、长清小屯商周遗址出土的商代陶鬲、陶甗 颇为接近,应为商代器物。
当年3月3日,本报对此重大发现予以独家报道。 此前,关于春秋以前古城泺邑是否存在的问题,此前学术界曾长期存疑,旧军门巷商代炊具的出土为此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极为有价值的注脚。它们揭示出,早在三千年前,与泺水之源(趵突泉)近在咫尺的旧军门巷一带已有先民生存。
第三次城市考古地点
县西巷工地
残缺的佛像批量出土
唐代开元寺找到源头
2003年4月21日,本报独家报道了县西巷工地发现“神秘石制品”的消息。次日,在追踪采访中,记者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原来,“神秘石制品”是6尊雕刻精美、 肢体残缺的石佛像。3周后,轰动一时的县西巷工地考古发掘正式开始。考古人员先后清理出明代和宋元时期的县西巷古道。5月15日,县西巷考古现场传来喜讯:一尊无头的青石佛像露出项背。次日,该佛像被拖出探方,同时还出土了其余9尊佛像,有青石质料的,还有汉白玉质料的,虽然都残缺不全,但雕刻精美。
7月下旬,在县西巷考古现场T12探方,发现一处神秘建筑基址。7月27日,该基址出土一块完整碑刻,证明这是宋代开元寺为保存佛教杂宝经藏而专修的地宫。8月初,更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在地宫南侧,考古人员又发现一处集中掩埋佛像的遗址。至8月7日,在20平方米的范围内相继发现佛像近50尊。除一尊立佛高约1米外,其余造像高度在0.2米——0.6米之间。在埋葬坑西南角,还发现一尊雕刻精美的北齐菩萨头像。济南市文化局副局长崔大庸介绍说,这是一处筑坛葬佛遗址,此前省内外曾发现多处佛像埋葬坑,但县西巷发现的这种筑坛葬佛形式却是独一无二的。
县西巷佛教造像的出土,证明此处即是志书上所记载的唐代开元寺旧址。之所以所发现佛像都早于唐代开元年间,是因为早在开元寺名称出现前,此处已是规模相当大的寺院,是齐州的佛教中心。开元寺佛像因何被毁?乾隆《历城县志》记有“开元寺汰僧碑”发现经过,文中提到“盖会昌中‘汰僧碑’也”。由此推断,开元寺佛像可能毁于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的灭佛运动“会昌法难”。“会昌法难”后不久,唐宣宗即位,重新倡导佛法。县西巷发现的筑坛祭祀佛像遗迹也许和此有关。